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18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为了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在重庆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山东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在贵州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在漓江之上关切桂林山水保护;在雪域高原叮嘱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为美丽中国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基垒台、指明方向。
(一)绿色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摇曳……漫步在浙江安吉余村村,深浅不一的绿意在眼前渐次铺展。
“今年生意特别好。”春林山庄的主人潘春林边招呼客人边高兴地说,“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我们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幸福靠山。”
20多年前,因发展“石头经济”,余村村的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村民们决定换种活法,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摸索如何不破坏环境也能过上好日子。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村考察,得知余村村的做法后评价这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靠着良好生态环境,余村村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竹林碳汇让村里实现了“靠着空气能卖钱”。余村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岁月如梭。2020年3月,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一个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说。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中国坚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四川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汇,长江始称“长江”。远山叠翠,江水滔滔,岸边“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6月8日,三江汇流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眺望,听取情况介绍。
当地负责同志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通过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关停江边挖沙场、减少污水排放等措施,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肯定,同时强调:“作为长江上游城市,要强化上游担当,不能沿江‘开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深入人心,产业转型升级、沿江岸线整治、“十年禁渔”等举措正在落地见效……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前不久,一封特殊的回信,让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备受鼓舞。
这封信的落款是:习近平。
“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的情景,你们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劲头让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
五年前,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这里,几位年轻人正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一位小伙子告诉总书记,参加公益活动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新时尚。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8个月后,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上海,全市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自觉将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习惯。志愿者们把来之不易的成绩写信报告给总书记,表达决心为推动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贡献力量。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茶树葱茏,茶韵悠然。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千亩生态茶园,绿油油的茶树间种植着一株株大豆。等到秋天,这些豆秧将被就地填埋成为有机肥。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
“生态茶园的做法得到了总书记认可,我们干劲更足了。”谈到当时情景,茶园负责人杨文春至今难忘。他介绍,不用农药的种植模式成为当地茶农的共识,“生态好,茶味更好,价格更高。守住绿水青山‘金饭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所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二)攻坚之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清风习习,鸟鸣啾啾。晨雾还未散尽,滇池和前来晨练的昆明市民一道醒来。
滇池这颗“高原明珠”一度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当地人介绍,之前湖面的蓝藻仿佛一层绿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头丢到湖里都沉不下去”。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调研期间,特意来看看滇池。早在2008年,他赴云南调研时就考察过滇池治污工程等情况,强调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住青山绿水是更大政绩的科学导向。
2020年这次考察中,当地准备了几杯水样,既有滇池的,也有总书记一直关心的洱海和抚仙湖的。
一一察看、细细询问。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实施控源截污、恢复生态湿地、整治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如今的滇池已摘掉劣五类帽子,清波荡漾,海鸥高飞,明珠神采逐步再现。
“走过弯路,更认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陈净感慨,保护滇池已成共识,以前还有企业违规搞变通,现在企业主动来问“这样建设符不符合滇池保护要求”。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北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一度多发频发,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笼罩,持续时间长达7天。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污水、垃圾、雾霾治理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方面。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总书记严肃地说,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几天之后,全国两会在京开幕。
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问道:“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样?”“现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锅炉动作很大,上海怎么样?”
来自上海市环保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回答:“上海的力度也很大,正在全面推进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家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这么强烈,这是在一个发展阶段绕不开躲不开的事,必须要把治理污染当作一场攻坚战来进行推进,治理空气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
言出必诺,事在人为。
北方地区约3700万户农村居民告别烟熏火燎的煤炉子,煤电、钢铁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机动车排放标准更加严格……如今,经过多年努力,雾霾少了,蓝天多了,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为长远计,为子孙谋。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让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2年8月,在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总书记实地察看生态环境,详细询问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质如何、鱼类恢复得怎样。
驻足小凌河畔,习近平总书记说:“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今年5月18日晚,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正在上演。
习近平总书记同前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外方贵宾们一起观看演出。大屏幕上,“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次第展现,鸟兽虫鱼恣意栖息,优美的生态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可就在几年前,秦岭北麓,千余栋违建别墅如块块生态疮疤,蚕食着山脚的绿色。
为推动问题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随着专项整治行动展开,1194栋违建别墅被依法处置,复绿工作随之展开。
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赴陕西考察,秦岭是第一站。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验收”整改成效。看过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远眺生机盎然的秦岭,总书记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叮嘱领导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坚定的态度,雷霆般的力度。“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腾格里我也批示过。把污染物都倾倒到沙漠里,这个事我狠狠地敲打过”……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态环境“顽疾”,成为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绘就的美好画卷,正在变成现实。
(三)共生之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有点没看够的感觉。”今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第一站,来到位于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